內容來自hexun新聞

電影高速發展別丟掉文學的魂

第三屆“中國影協杯”優秀電影劇本推選活動近日在京揭曉,從2010年11月至2011年12月全國生產的電影中經初選、終選,最終評選出《飛天》、《歲歲清明》、《成成烽火》、《金陵十三釵》、《幸福的向日葵》、《鋼的琴》、《信義兄弟》等7部“優秀電影劇本”,張海迪編劇的《我的少女時代》獲“特別表彰優秀劇本”榮譽。一年一度的推選活動,是中國電影傢協會為瞭推動作為“一劇之本”的電影劇本創作而舉辦的,在評選過程中折射出電影文學以及影視產業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值得人們深思。影視創作需要正確的引導國產電影近年來取得瞭長足進步,從電影創作生產到下遊發行放映,乃至於後產品開發的產業鏈條逐步豐滿起來。然而,產業飛速向前發展的同時,創作卻沒有及時跟進,出現瞭市場繁榮背後觀眾對大部分作品並不滿意的情況。中國電影傢協會分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康健民指出,近些年活躍在電影市場的作品大多是具有商業元素的大片,尤其是武俠類型片你方唱罷我登場,好不熱鬧。創作者為瞭迎合市場,紛紛到歷史題材中間去尋找素材,反而造成創作的被動,觀眾對這類影片的期待明顯降低,2011年多部武俠題材影片票房走低就是最好的證明。一種題材被翻過來掉過去地拍,片名如“新××”甚至“新新××”的影視作品一擁而上,這說明中國電影的原創力正在萎縮。康健民進一步分析道:“投資方和發行院線期待的是票房,為瞭收回成本,獲得經濟利益,產業上遊的創作機構往往處在一種焦慮矛盾中,遊走在藝術與商業之間,有時候會出現一種不知所措的狀態,而忽視瞭對現實題材的挖掘和對藝術創作精神的堅守。中國影視劇創作需要正確的引導,這正是我們舉辦"中國影協杯"優秀電影劇本推選活動的初衷。”文學的支撐作用正在減弱“文學永遠是電影創作的基礎。當一個紮實厚重的劇本擺在那裡的時候,無論後續創作如何,即使在其他方面弱一些,這部電影創作也偏不到哪裡去。”康健民指出,從本次推選過程中我們發現,抓不抓文學創作對影片會造成截然不同的結果。然而,近些年文學對電影的支撐作用卻在逐漸減弱。據不完全統計,全國能夠發表影視文學劇本的雜志僅有《電影文學》和《中國作傢》影視版兩傢。過去各大電影制片廠中最重要的一個機構就是文學部,內設文學編輯負責根據廠裡作品生產約寫劇本,與編劇商量如何創作等工作。然而,現在除瞭八一電影制片廠還在堅守,其他電影廠文學部盡被撤銷。很多影視作品往往是劇本還沒成型就匆忙上陣,有的制片機構甚至就請幾個策劃專傢關在賓館裡侃幾天大山,就攢出一個劇本。這樣創作出來的影視作品怎麼會有生命力呢?“目前中國電影產業存在的諸多問題,在某種意義上都是電影文學力量的缺失造成的。產業不能隻顧著向前發展,也要時不時回頭等等文學的魂。”中國電影資料館副館長饒曙光呼籲。編劇要用腳丈量用心感悟“電影離不開柴米油鹽,我們必須洞察社會,貼近現實。”本次獲獎作品電影《幸福的向日葵》的編劇、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主任黃丹直言。他說,非常遺憾的是這幾年的國產影片在表現社會民生方面落後於電視劇。比如說房價、婚戀、80後等等熱門話題在電視劇裡都有所體現,在電影裡卻鮮有呈現。著名編劇王興東曾說,優秀的影視劇本都是用腳寫出來的,說的就是編劇要耐得住寂寞,深入生活,堅守現實主義創作精神。在康健民看來,本次獲獎作品中最能體現這種堅守的深遠意義。他舉例說,《飛天》創作歷時8年,其間經歷幾任廠領導換屆,這部電影劇本最終呈現出來的每一個字、每一個情節都仿佛經過錘煉而成。《歲歲清明》的編劇程曉玲在創作她的“鄉村三部曲”時,在遼西農村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翻山越嶺,三次骨折。作為一個北方人,她創作南方題材影片《歲歲清明》和《蘭亭》的過程中,為瞭打破自己對那片土地的陌生感,就去學習杭州話和紹興話,瞭解當地生活習俗。“我們要關註現實,但在題材上卻不一定非要拘泥於現實主義,用抽象的、寫意的方法也可以表達現實的主題。”黃丹的觀點另辟蹊徑。他覺得,像科幻片也能反映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表汽車信貸增貸缺錢急用哪裡汽車貸款達深刻的思想內涵,重要的是創作者要有真誠的創作態度。有專傢表示,編劇要提供一個窗口,讓觀眾在這裡通過靈魂的互動感悟到美好又真實的生活,讓他們有所感悟,並從影片出發,更加自尊、自強、自立地生活。電影的人文意識正在覺醒“我們都知道藝術源於生活,但藝術不是生活的機械反映,所以編劇的主觀戰鬥精神就顯得非常重要。這涉及價值觀、人文精神、歷史發展、生活解析,以及現代性、當代性和世界進步潮流等等,都應當成為我們從事電影文學工作中的有力支撐。”中國電影傢協會分黨組副書記、秘書長許柏林指出,編劇既要外源於生活,還要內源於我們的追求和價值觀。這兩者有機的結合,才能使電影文學乃至澎湖縣信貸利率整個電影產業的人文精神得到提升。從去年開始,一種令人可喜的趨勢正悄然發生著。從《鋼的琴》到《觀音山》,從《失戀33天》再到最近上映的《桃姐》,一些思想內涵厚重、文學氣質濃鬱的優秀影片不斷湧現,逐漸讓一些觀眾從浮躁的情緒中靜下心來,有效地扭轉瞭他們進影院就是為瞭尋找視聽沖擊、感官刺激的想法。愛看電影的大學生吳迪的一番話說出瞭眾多電影發燒友的心聲:“熱鬧聒噪的商業大片看多瞭有點審美疲勞,在這個時候就想看點那種溫馨柔軟、帶點人性溫暖的影片,想從中得到一些感動和思考。”“在這種轉變的關鍵時刻,更需要文藝工作者擔當起引領社會進步的責任,創作出更多具有人文精神的優秀作品。”康健民強調。(本報記者 李 蕾)

新聞來源http://news.hexun.com/2012-04-10/140223356.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mothya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